丹参,又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为唇形科鼠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的安徽、江苏、陕西、四川、山西、河北等地。其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等症。丹参还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可用于治疗胃癌、肝癌、脑瘤、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疾病,通过与其他中药配伍对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通过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作用。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而是中医治疗多种瘀血为患的病症的常用药,如白带经闭、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对瘀血所致的症瘕积块,有活血消症的作用;对瘀血所致的多种病痛,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丹参具有凉血消痈的功效,常与金银花、连翘、乳香、穿山甲等清热解毒和活血消肿药配伍,可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等病症。
动物实验发现,丹参中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丹参酸乙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采用体外四氯化碳熏蒸直接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直接保护细胞膜,影响花生四烯酸级联过程及抗氧化作用有关。
丹参能扩张冠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清除缺血部分的自由基,加强心肌收缩力,减轻急性缺血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提高缺血心肌的耐缺氧能力,拮抗角质原合和心肌纤维增生,加速心肌缺血和损伤的修复,起到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对体外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性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与其含有的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有关。
丹参具有降血脂作用,能使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面积明显减少,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此外,丹参中的丹参素还能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细胞因子、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免疫细胞的作用发挥对免疫应答的内调节作用,而且丹参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双向性。
丹参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而现代药理研究也正是其具有抗肿瘤作用。丹参酮是丹参抗肿瘤的主要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对各种肿瘤细胞的杀伤,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机制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材料:丹参45克,田七30克,红枣10个,猪排骨500克,生姜3片。
食用方法:丹参红枣洗净,稍浸泡,红枣去核;田七置铁镬中微火稍炒,加入少许鸡膏或生油炒至微黄,晾冷打碎;猪排骨洗净。一起放进瓦煲,加水2500毫升,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即可。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材料:丹参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糯米100克。
食用方法:将丹参、红花、当归,煎药,去渣取汁。加入米煮作粥,每日2次。
功效:养血,活血,调经。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确切的抗癌功效,其抗癌机制可能与一下几方面有关: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杀作用;抗氧化及清除活性氧;影响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GST及SOD之活性,提高细胞内代谢解毒功能;调节免疫功能;防止化学致癌物活性前体对细胞连续的阻断作用,恢复细胞间物质交换,促进损伤DNA的修复;阻遏有关癌基因的激活,或调节抗癌基因的表达环节,降低其失活率,抑制有致、促癌所致的DNA非程序性合成和复制,促进变异细胞的凋亡,即发挥抗致畸、致突变作用。
配方:丹参15克,天冬、麦冬各12克,沙参10克,元参9克,生地10克,白茅根12克,玉竹、银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如克,白毛藤20-30克,党参12克,茯苓、白术各10克,甘草3克。每剂煎3次,代茶饮,可长期服用,具有益气生津,解毒抗癌的功效。
配方:丹参、焦山楂、郁金、磁石、菊花、钩藤各15克,土茯苓30克,生石膏、怀牛膝各20克,赤茯苓12克,桃仁、红花各10克,琥珀、三七末(冲)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功效。
配方:丹参15克,茵陈30克,生大黄10克(后下),栀子15克,炒茜草15克,炙鳖甲10克,土鳖虫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