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中药名,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产中国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该种(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实称“萸肉”, 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功效。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山茱萸善治阴阳两虚之喘息、自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大便滑泻等危重证候。临症常以山茱萸50~100克煎浓汤服。
肝为厥阴,其虚极之时,可见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或又热又汗之危候。因肝胆相为表里,厥阴肝经之忽热忽汗之症,尤如少阳胆经之寒热往来之候,治疗需补肝滋阴以除寒热。山茱萸主寒热,其实为肝经虚极之寒热,因山萸肉能敛汗,又善补肝,故用于肝经虚极、元气欲脱之寒热往来、大汗淋漓之症有效。
《内经》云:“过怒则伤肝”,肝藏血、主筋。肝伤,气血虚,则筋失所养而筋脉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而痛。又肝胆中藏相火,肝虚则疏泄失职,相火难以周流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痛。治疗宜补肝舒肝并举,补血活血同施。山茱萸不仅能补肝,且能舒肝通利气血,故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虚所致腿痛,有补肝行痹之功。
可补肺络及胃中血络,又不致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气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虚火旺损伤胃络之吐血患者,临床常用山茱萸加龙骨、牡蛎,或加三七粉冲服,常可起到意外之疗效。
1、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耳鸣,腰酸。与熟地、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等配伍。
2、山茱萸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症,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本品入于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治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及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等同用,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五味子等同用。
3、用于遗精,遗尿,小便频数,及虚汗不止。对肾阳不足引起的遗精、尿频均可应用,常配合熟地、菟丝子、沙苑蒺藜、补骨脂等同用;对于虚汗不止,本品又有敛汗作用,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
4、用于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者。本品酸涩性温,能收敛止汗,固涩滑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治大汗欲脱或久病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
山茱萸的有效成分是熊果酸、齐墩果酸、没食子酸均具有抗癌作用,其中齐墩果酸能抑制肿瘤的生存,诱发细胞的分化,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的血管生存,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山茱萸的抗肿瘤作用不是山茱萸的主要生物活性,能够产生抗肿瘤作用主要是山茱萸所含有的一些化学成分,比如熊果酸等,但是山茱萸的提取物抗肿瘤的活性并不明显。
配方:1、山茱萸15克,熟地黄、怀山药、枸杞子各10克,川牛膝9克,菟丝子、鹿角胶各12克,赤芍10克,姜半夏、制天南星各15克,石菖蒲、当归各10克。
配方:2、山茱萸12克,知母10克,鳖甲15克,生地黄12克,女贞子、天葵各15克,茯苓、黄柏各10克,泽泻15克,山药10克,金银花、马齿苋各30克。
配方:3、山茱萸120克,熟地黄240克,怀山药120克,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0克,蜜丸。